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,每逢周末或节假日,公园的一隅便会支起一个特殊的摊位。这个摊位不卖商品,只摆着心肺复苏假人和急救包;也不产生任何交易,只教授急救技能。摊主是一对夫妻——吴磊和刘静,分别是太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办公室副主任和急诊科护士长。两人坚持摆“急救地摊”8年多,帮助10余万人掌握“救命术”。(8月12日《人民日报》)
在日常生活中,突发事件常有发生。生死攸关之时,及时且正确的急救是延续生命的重要手段。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高达50多万例,然而,院外抢救成功率却不足1%。在急救的“黄金四分钟”内,专业救援往往难以迅速抵达现场,大多数人因缺乏急救技能,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消逝。
吴磊和刘静走上街头,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摆“急救地摊”,将实用的急救技能送到普通人手中,体现出了医者仁心,大爱无疆,让人敬佩。更为重要的是,现场教学可感可触,还可以反复练习,这种轻松、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,能够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如果说,接地气的地摊是城市的烟火气,那么,“急救地摊”则让急救技能不再遥远,而可以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心中。
这样的“急救地摊”多多益善。多一个人掌握急救知识,或许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。据不完全统计,接受过吴磊和刘静培训的学员,已成功施救20余名遭遇溺水、突发心梗等情况的人员。事实上,从成都、长沙、大同到阜阳,“急救地摊”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出摊;从医务工作者、律师到退役军人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摆摊行列;有的“急救地摊”还同时开启了直播模式,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手机屏幕了解和学习急救常识。“急救地摊”摆摊人向百姓义务普及急救技能,也在传播爱与温暖。
“急救地摊”火爆出圈,也为专业机构急救科普提供了有益借鉴。比如,找到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让急救技能学得会、用得好;通过社区和学校等,让急救培训更有效率。当“人人懂急救,人人会急救”蔚然成风,因急救不及时造成的遗憾就会更少一些。(谭敏)
申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